参展网获悉,2021年第22届中国环博会于4月22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圆满收官,本届展会吸引了来自全球24个国家及地区的2157家环保企业。参展企业数量比上一届增加了近两成。
本届上海环保展会上,垃圾产业成为多家企业角逐的“热土”,正在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上海,更是汇聚了全球企业家的目光。
分类投放:方便好还是不方便好
曾经代表落后投放习惯的小区垃圾管道井,经过科技赋能,正以一种全新形态回归。
被吸入真空管道的垃圾袋,以不低于9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从居民门外的投放口到小区垃圾箱房,全程仅需几十秒。这是艾信智慧医疗科技发展苏州有限公司展示的城市气力式垃圾分类收集系统。
投放垃圾十分便捷、收运垃圾不再“跑冒滴漏”,是这项技术具有影响力的两个优势,但要在我国大规模推广,还有不少瓶颈。
初期投入成本过高是一大门槛。以一个有5000户居民的社区为例,铺设一套气力式垃圾分类收集系统,投入大约要3000万元。投入使用20年以上,相比传统的垃圾收运模式才有优势。
另一大门槛是许多城市规划开发时没有留下足够的地下管廊空间,这让想在地下“飞行”的气力式垃圾分类收集系统无用武之地。
有一种观点认为,源头过于便捷的垃圾投放,在现阶段并不利于促进垃圾分类,多地推行的“定时定点”,其实是通过“不方便”来倒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
中转分拣:依赖人工还是靠机器
过了分类投放这关,生活垃圾的下一站是中转分拣场所,“天南海北”的垃圾云集于此,硫化氢、氨气等臭气开始作祟。
对此,上海地方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限定了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值,不受臭气所扰,也是中转分拣场所周边居民的基本权益。
在上海莱泰生物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异味控制事业部副总监俞子豪看来,抑臭除臭是一个前景相当广阔的市场。该公司的一款“干式化学过滤器”今年将落地杨浦区生活垃圾中转站。
业内人士指出,抑臭除臭的主要成本之一是耗材。以一个日转运量300吨至500吨的生活垃圾中转站为例,达到理想除臭效果,一般活性炭使用两三个月就要更换一次,而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视为危废品,使用者还要支付一笔专门的处置费用。
该公司认为,相比只用活性炭做滤料,使用“干式化学过滤器”及复合滤料约一两年后,成本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末端处置:做再生料还是做成“油”
分类的目的是让每一种垃圾的“纯净度”符合末端处置环节的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置或循环利用,让环保效应尽可能具有影响力化。
在垃圾分类成效显著的上海,高纯度的可回收物的确获得了更多“重生”的机会,但这条“重生之路”却未必环保,因为环节太多。
以塑料外卖盒为例,被食品污染的塑料盒需要清洗、破碎和消毒,再熔融造粒,才能成为新的聚丙烯原料。而受到环保等条件的限制,上述几乎所有环节都要通过较长的物流环节,在外省市实现。
很多人至今还无法接受“环保是奢侈的”,有没有解决方案,尽可能减少可回收物“重生”的环节和成本?
一家山东的企业在环博会上给出了答案,管你是什么废旧塑料,通通吃到“肚子”里,将废旧塑料中的高分子聚合物分解成小分子或单体状态,最终产出燃料油、固体燃料和不凝可燃气。
济南恒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销售总监周琛透露,该公司的技术及产品已被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认可,一个年处理量2万吨的项目已落地丹麦,当地收集的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等种类的废旧塑料将变成“油”,为巴斯夫所用。
“类似的废旧塑料项目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例。”周琛坦言,国外项目先行一步,主要得益于当地良好的环保意识和分类实效,确保足量的高纯度废旧塑料有稳定的来源,也得益于欧盟严格的法令,明确限制垃圾填埋与焚烧,并要求再生能源、原料的使用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